聚会起冲突,亲友劝架却演变成刑事案件。近日,纳溪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妥善调解一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促使双方既解了“事结”,又解了“心结”,达成双方接受的赔偿协议,矛盾纠纷得到化解。
事情起源于2024年9月发生在纳溪区的一场聚会风波。当时,一场本应温馨的亲友聚会因争执演变为冲突,袁某伦的刀片划伤劝架的朱某。刑事程序推进的同时,民事赔偿却陷入僵局,一方坚持赔偿3万元,另一方仅支付5000元,矛盾如滚雪球般越积越深。面对这场“亲情与法理”的博弈,简单的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消除矛盾风险,甚至还可能在亲友间埋下长久的怨恨种子,更不利于亲友关系和社会和谐。本着“案结事了”的原则,承办法院纳溪区法院将民事赔偿部分委托给纳溪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该调委会没有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在属地村干部的协助下,深挖“两家三代”往来的温情细节,实地走访摸清袁某伦的家庭困境。原来,袁某伦和76岁父亲共同生活,老父亲患脑梗瘫痪在床,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即时赔付。而袁某伦因伤害他人被羁押,家中老父亲也面临无人照管的困局。
今年8月11日,在征求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纳溪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就该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进行公开调解,调解员从“拉家常”切入矛盾,用“换位思考”化解对立,以“守护亲情”为突破口,最终打动袁某伦的表兄袁某平主动为袁某伦代偿1万元。这份血缘担当,让朱某深受触动,自愿将赔偿金额降至2.4万元。扣除袁某伦前期支付的5000元,剩余9000元限期支付,朱某现场签订谅解书,双方在法治轨道上重拾温情。达成调解协议后,纳溪区法院同步进行司法确认,让这份“约定”升级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同时,巡回法庭当庭宣判刑事部分,“一站式”为这起案件画上圆满句号,达到了“事心双结”效果。
今年以来,纳溪区司法局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优势,高效率化解了一批民间矛盾引发的纠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纳溪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关乎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能否审慎地对待每一起案件,设身处地为双方当事人考量,分析双方矛盾,寻找“破题点”,是调解成功的关键。
下一步,纳溪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将继续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中的独特优势,将“调”再向前延伸,让“解”更深入民心,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助力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岳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