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法麒麟·司法助残 | “无声”的庭审 有声的“正义”
近日,一起涉及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江阳区法院温情审结,双方通过庭审现场的手语翻译,清晰陈述案情,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原告当场收到拖欠已久的借款。
据悉,原告与被告曾是朋友关系,均为聋哑人。2015年9月至2023年4月间,被告因个人消费多次向原告借款,原告通过微信转账累计支付14000余元,被告虽承诺尽快还款,却迟迟未履行。多次催讨无果后,原告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借款。
承办法官在开庭前得知原、被告均为聋哑人,庭审存在沟通障碍后,第一时间启动“司法助残”便民措施。
一方面提前联系被告家人,告知其需由掌握手语的家属陪同出庭,确保被告能准确理解庭审流程与内容;另一方面对接原告代理人,详细摸清案件细节,并专门邀请聋哑学校老师担任庭审手语翻译,为双方搭建无障碍沟通桥梁。
庭审过程中,法官充分考虑到聋哑人当事人的表达特点,耐心引导手语翻译传递双方诉求,同时利用科技助力,使用实时语音识别软件,将法官及双方当事人的表述实时转换成文字,显示在屏幕上,供聋哑当事人阅读,并对案件事实、借款金额、还款意愿等关键信息反复核对、细致释明,避免因沟通偏差影响案件处理。在法官的积极调解与温情疏导下,被告最终认可借款事实,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场向原告付清了全部借款。
此次案件的审结,不仅维护了聋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体现了司法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关怀。江阳区法院通过灵活调配手语翻译、联动家属与专业机构等举措,打破残疾人参与诉讼的沟通壁垒,让司法正义在“无声”中精准传递,切实增强其司法获得感与安全感。
编辑:刘瑶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