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县公安局玉蟾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以“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目标,创新矛盾化解机制,厚植群众工作根基,打造“晨暖少年工作室”“李姐调解室”“园区警务室”三大特色品牌,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以上、重大刑事案件零发生的亮眼成绩。先后斩获“四川省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6次,用实干实绩书写了政治安定、社会安稳、企业安全、群众安宁的基层治理答卷。
创新工作模式筑牢安全根基
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新篇章
“矛盾不上交”的背后,是该所创新构建的“公调诉对接”化解新模式。以全国金牌调解员李敏为主导的“李姐调解室”,秉持“耐心、细心、真心”工作法,依托“公调诉对接”机制和全省首个“公调诉E网通”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有效破解司法成本高、协议兑现难等痛点,从源头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
2025年1月,辖区某村28户村民因土地承包租赁费问题与承包方发生争执,村民聚集维权。派出所接警后迅速启动联调机制,李敏联合社区干部、司法调解员多次组织协商,从法律规定到情理伦理层层剖析,最终厘清竹林费用明细,明确承包方支付时限,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而在2023年7月,江阳区女子张某(化名)因三胞胎抚养问题与泸县刘某(化名)产生纠纷,饮酒后携子扬言自杀。李敏通过“公调诉E网通”紧急派发工单,联动三区县力量协同处置,最终化解这场跨区域危机。
数据见证成效
“李姐调解室”自2019年运行以来,共调处派出所移交矛盾纠纷1394件,成功化解1282件,司法确认80件,实现0起民转刑案件。2025年以来,通过“公调诉”机制化解各类纠纷100余起,辖区群众由衷称赞:“去‘李姐’调解室,就是挂上了‘专家号’,踏实!”泸县“9·16”地震灾后重建的1200多个日夜里,李敏带领团队化解重建纠纷300余件,让调解室成为群众的“心灵港湾”。
警力下沉是矛盾化解“抓早抓小”的关键
该所将辖区10个社区、12个村划分为10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配备1名民警、2名辅警和1名人口协管员,推行警务室与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同址办公”。社区民警通过街道党委任命兼任社区副书记,网格员担任警务助理,构建“警格+网格”双管控体系,让警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针对企业需求,该所创新“民警入园联企驻点”机制,园区警务室民警杨警官便是企业眼中的“定海神针”。2025年1月,园区某企业因工资纠纷引发员工围堵,杨警官第一时间介入,3小时内稳定局面并引导员工依法维权,企业负责人专程送来“尽忠竭力保平安”的锦旗致谢。这种“警务+政务+企业服务”的融合模式,既筑牢了安全防线,又提升了服务效能。
多元联动与法治保障为矛盾化解筑牢“双保险”
该所建立“民警先期调、带所及时调、跟进缓和调”三级调解体系,现场能化解的即时处置,复杂纠纷移交人民调解室,涉伤涉诉纠纷同步跟进民事调解,有效分流非警务警情,让民警集中精力深耕治安防范主业。同时,依托“龙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网”,规范使用司法部统一调解文书,明确调解范围与救济途径,建立负面清单守牢法律红线。在调解室即可在线完成“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构建起“规范调解为基础、法律赋能为核心、司法保障为后盾”的法治闭环。
据统计,该所人民调解室成立以来,共通过“公调诉对接”机制调处纠纷1096件,司法确认54件,调解成功率98%,群众满意率达98.8%;成功化解36起影响较大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辖区未发生因矛盾激化引发的重大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这种“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实践,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玉蟾辖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