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纳溪区,常年面临洪涝、地质灾害及森林火灾等风险。为破解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难题,纳溪区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借助数字技术提升预警速度、响应精度与处置效能,构建基层韧性安全防线。
科技赋能:织密全域感知“智慧网”
在东升街道应急指挥中心,“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实时运转:布控球回传倒流河水位数据,单兵设备追踪村级队伍轨迹,30余万元打造的音视频工作站实现市、区、镇(街道)三级数据秒级互通。“今年汛期,系统提前预警,帮助我们及时转移群众。”东升街道办主任尹文波展示着当时无人机拍摄的实时画面。
8月14日,丰乐镇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因东南山林红外监测温度异常亮起红光。值班人员迅速调度,无人机操作手抵近侦察确认枯枝堆阴燃后,镇级半专业扑火队10分钟到场处置,将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如今,纳溪区的智慧触角已延伸至村级。丰乐镇皂角村应急物资库按统一清单储备防灭火、防汛物资,纳入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泸州应急”小程序即可“一键扫码”出入库。“这极大提升了物资管理效率,增强了村级应急处置能力。”村党总支书记陈洪阳说。
关口前移:拧紧风险防控“安全阀”
每月初,纳溪区执法人员都会通过“应急宝”政务端,向当月计划检查企业发送执法检查事先告知书,明确检查事项与自查清单。“此前自查并上传系统的6项隐患,不再列入处罚。”这样的柔性执法,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整改是为自己买安全保险”。
在基层治理末梢,风险防控同样不松懈。丰乐镇按“应急预案一张图”开展“四季主题”演练,今年已组织15次镇村联动演练,参与2100余人次,演练后形成“问题、整改、销号”清单,实现“打一仗、进一步”。该镇还创新建立村级森林防灭火“三张表”“一张图”,将2.6万亩林区划分为47个网格,标注水源点、防火道等关键数据。2025年清明期间,无人机发现祭祀用火后,系统自动推送坐标给就近护林员,18分钟便完成处置。
末端发力:锻造生命守护“先锋队”
每月18日,白节镇竹海村应急演练场都会响起集结哨。村义务救援队长龙朝贵一声令下,20名半专业队员迅速分工:3人操作森林水泵连接水带,10人背负工具包清理起火点周边植被,7人观察风向并标记撤离路线,训练有条不紊。
白节消防站推行的“520”作战单元与“113450”装备标准“共训共练”机制,让专业力量与村级队伍实现优势互补。“专业队教我们灭火战术,我们带他们熟悉地形。”龙朝贵说。去年窖金山救援中,村级队员带路抄近道,为救援争取了10分钟关键时间。截至目前,该消防站已成功处置317起警情,守护着280平方公里土地的安全。
据悉,纳溪区通过应急指挥平台、“30分钟响应闭环”机制、无人机巡护等科技手段,结合实战化装备与柔性执法,已构建起“防得住、预警早、反应快、处置好”的基层应急安全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周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