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纳溪频道 > 他山之石 >
“一根针”穿起“千条线”,这里让调解工作在“穿针引线”中“串珠成链”
www.luzhoupeace.gov.cn 】 【 2023-12-28 14:46:19 】 【 来源:青海日报

  越过岁月的长河,“嫁接”到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广袤土地上的“枫桥经验”已然散发出浓郁芬芳,并在新时代的演进中日臻丰富鲜活,创新出把稳社会治理“方向盘”、种好社会治理“责任田”、搭建社会治理“知心桥”、唱好社会治理“群英会”、打好社会治理“合力牌”的“五项机制”,并以此凝聚成乌兰县打造“平安之域”的“一根针”,在实践中穿起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强大合力的“千条线”。


  12月7日一大早,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调解中心主任杨爱芳便带领数名工作人员,把临街的调解中心收拾得利落而温馨。“临近岁末年初,杂七杂八的群众纠纷比较多,作为调解人员,一定要以热心、耐心、细心、匠心、公心这‘五心’来努力化解矛盾。实践证明,这在实际中还是非常管用的。”虽然经常面对各种矛盾纠纷需要花心思、费口舌,杨爱芳和同事们却始终不忘初心,充满了耐心。


  不久前,希里沟镇东庄村的一户冶姓村民来到调解中心,就其与孔某之间的合同纠纷申请调解。据了解,当事人孔某从冶姓村民手中承包了位于东庄村的12.3亩地(1亩≈0.0667公顷)从事枸杞种植,合同签订12年,租金每亩每年600元,每年12月1日前付清全年租金,并交付次年6个月租金,但孔某迟迟没支付半年租金。


  于是,调解委员会按照“人民调解员+治安调解员”联调模式介入调解。他们以热心接待勤动嘴,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勤动耳,找到调解的突破口;细心调查勤动腿,对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匠心探求勤动脑,“一对一”“背靠背”分头做双方当事人及村干部思想工作;公心化解勤动心,耐心讲理释法……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由孔某一次性转账给冶姓村民2023年全年的土地承包租金。至此,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调解人员的“五心工作法”得到群众的充分认可。


  创新的“五心工作法”,把纠纷转化为和谐,“回单服务”也在跟进中畅通调解机制,希里沟镇采取高效“点单”、科学“派单”、精准“办单”、跟踪“评单”,以真心真情换取群众的“五星好评”。希里沟镇司法所所长马瑞芳以自己接访的实际案例,叙述了当地以创新调解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营造“和美乌兰”的生动实践。


  在一次接访中,一位代姓老人情绪激动地对马瑞芳说:“我要跟孩子断绝关系,你们帮我想想办法。他要住在家里,我就出去住,实在是受不了他这个样子了……”


  后经详细了解得知,代姓老人多年前领养了一个男孩,领养的儿子18岁去了外地打工,2020年,老人因重病住院才把儿子叫回来照顾他。老人出院回家后,儿子既不工作,也不跟老人沟通,父子俩的生活开销全靠老人的低保维持,两人之间的矛盾慢慢激化升级。希里沟镇调解委员很快科学“派单”,成立由镇综治、司法、民政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矛盾纠纷化解领导小组“接单”,实时跟踪“订单”进度,共同推动老人的家庭纠纷一步步化解,努力把老人的“愁容”转变为“笑容”。


  马瑞芳说,正是依靠多元共治、群防群治形成的强大合力,深排隐患纠纷,细查敏感问题,切实织密预警“排查网”,通过走访、恳谈、会商等方式,以希里沟镇派出所、司法所为中心,逐步建起汇总和主动接访的“站点”,实现多点“在线”,方便群众快速“点单”,并为其后的“派单”“办单”等铺出路子,才有了乌兰县域的一派平安和谐。


  一路调解,一路创新。乌兰县以强化“五项机制”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形成的强大合力,通过希里沟镇的“调解窗口”,体现得更加鲜活具体,把“一根针”穿起“千条线”展示得更加有情有意。


  为使调解工作更专业、更入心,希里沟镇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专家解困、行家解忧、本家解难的调解格局。建立矛盾调解“专家组”,以“专家坐诊”形式解读法律和政策。希里沟镇城中社区成立心理咨询室,线上线下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纳入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派出所、司法所所长等,构建起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工作模式。


  希里沟镇设立“希”望议事厅,村、社区在纳入各村、社区“两委”成员和“调解能手”基础上,分别设立调解品牌工作室:城东社区的“娘家人港湾”、河东村的“盖碗茶平安工作室”、东庄村的“和为贵平安驿站”、城西社区的“茶桌和事厅”……调解工作在“穿针引线”中“串珠成链”,并有效助力乌兰打造平安和美的幸福之城。


编辑:刘瑶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