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县把小微企业治理当重点工作来抓,靠前一步、下沉一级、深究一层、提升一格,推动小微企业专项整治落地见效。
摸底调查“靠前一步”
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所在,是泸县治理小微企业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县安办印发《泸县小微单位(企业)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专项方案》,聚焦制衣、加工、白酒等生产、仓储、经营类小微单位(企业),靠前一步、深入村队,联合属地乡镇,组织村、社区工作人员,对当地逐村逐社、逐企逐户进行“敲门”摸底,历经两轮筛查,累计摸排出小微单位(企业)12206家。
与此同时,为解决小微企业个数多、监管难等问题,县安办以现场作业人数、安全基础条件、安全风险等级为依据,分别建立了734家重点检查企业和11472家一般检查企业的《安全监管台账》。通过对重点对象加大检查频次、联合执法检查、邀请专家协查等方式,坚持分类施策,实施差异化监管。
责任压实“下沉一级”
7月25日,泸县安办接到太伏镇打来的电话,称照南山村网格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村里一废弃院内有人无证加工麻辣食品。接报后,县安办立即组织公安、市监、应急等职能部门10余人前往调查。当天上午这个窝点就被取缔,从发现到处置前后不到4个小时。
这样的速度得益于泸县在监管责任制上做出的成效。泸县已建立乡镇(街道)主导、监管部门主力、村(社区)主抓,覆盖全域的“县-镇-村”网格化监管机制,明确以属地乡镇(街道)为主,将所有小微单位(企业)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将全县切分成304个安全监管网格,配备628名网格员,并积极发动热心群众当网格协管员,下沉一级、一竿到底,把安全责任和压力传导到网格末梢。
隐患治理“深究一层”
泸县富缘木材加工车间近2万平米,木原料、成品上百吨,从事各类原木、原竹、家具材、建筑材、装饰装修材加工销售。就是这样一家木材加工厂,在企业自查和属地政府排查阶段却没有发现一处重大隐患。
然而,当县安办督导组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排查时,却发现企业隐患重重:涉爆区电气设备不防爆、现场积尘严重、电线私拉乱接、使用泡沫夹芯板搭建生活区……这些藏在小微企业中的大隐患,极有可能成为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导火索。
在“重拳”整治的同时,深究一层、“查企督政”,按照“一体化追责”要求,督导组对企业所在玉蟾街道的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进行专项督导,对专项排查落实不到位的相关单位提醒敦促,以督导传递压力、推进落实。同时,要求属地政府对检查发现的隐患要持续跟进,定期开展隐患整改“回头看”工作,对尚未完成整改的问题,跟踪盯办、督促整改到位,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有效推动隐患治理。
安全水平“提升一格”
“以前,我们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虽然一直想管好安全,但始终管不到‘点子’上,管不到关键处。”云龙镇先锋村网格员说,现在有了这份《指导清单》,工作思路更明确,隐患排查也更准确、更全面了。
为切实解决“末梢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这个痛点,泸县收集汇总近三年县内外小微单位(企业)典型案例,深层分析安全隐患和事故成因,梳理出17项主要风险隐患和38条风险管控措施,明确监督检查重点,形成了《小微单位(企业)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整治工作指导清单》,网格员照单履职、照单排查、照单除患,攻克了网格末梢“查不出”的卡点,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帮扶企业6700余家,排查重大隐患69项,完成整改销号66项。
(胡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