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 政法英模 >
泸州中院少审庭法官妈妈们的守护:“我们审理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www.luzhoupeace.gov.cn 】 【 2025-03-11 14:38:11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少审庭进行普法宣传


  

  少审庭合议案件泸州中院供图

  

  日前,全国妇联发布名单,对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予以表彰。其中,泸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少审庭)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系全省法院唯一。近日,记者采访了少审庭中的多名成员,了解她们的事迹与心路,感受法院巾帼的别样风采。

  

  创立“法官妈妈”柔情审判工作模式

  

  “少年审判,我们审理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孩子们的整个人生。”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少审庭每一位女法官的心中。这个女性占比75%的温暖团队,将母性的本能完美融入司法实践,开创了“圆桌审判”“判后寄语”“判后不离线”等一系列充满温情的司法机制。

  

  少审庭法官赵娜向记者回忆道,前年在审理一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时,夫妻双方围绕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问题僵持不下,剑拔弩张的氛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赵娜敏感地意识到,简单的一判了之难以促使双方达成好的效果。为此,她多次深入当事人家庭走访调查,联合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妇联干部一同耐心倾听女方的心声,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劝解双方,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涉妇女儿童案件往往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少审庭负责人陈靖介绍,少审庭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法官+心理咨询师+妇联干部+社工”的多元调解模式,巧妙地将司法的刚性与女性的柔性有机融合。近年来,通过诉前联动机制,成功化解涉妇儿纠纷300余起,调处成功率高达90%以上。在实践过程中,少审庭还总结归纳出“耐心倾听、真诚共情、巧妙引导”的调解技巧,以诚挚之心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让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不止于此,经过多年的探索,泸州中院少审庭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官妈妈”柔情审判工作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法官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会通过“圆桌审判”,尽可能消除涉诉未成年人对法庭的恐惧心理,打开心结,顺利推动案件后续审理。在工作方式上,法官会在案件审理中仔细洞察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寻求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并对有需求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在案件审理结束后,法官会通过“判后寄语”的形式继续保持与涉诉未成年人的联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实现“判后不离线”帮扶。

  

  设立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

  

  小陈(化名)今年15岁,几年前,他因多次盗窃被捕。曾经的少审庭庭长徐翻翻在审理这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发现,小陈误入歧途源自监护缺失,遂联合社工组织对小陈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同时为小陈安排持续的心理疏导。仅仅一年过去,小陈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了,成绩也跃至班级前列,曾经那个“问题少年”也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少审庭的法官妈妈们用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司法不仅能够修复破碎的关系,更能够在人们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这个案例更加坚定了少审庭法官们在案件审理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决心。终于,2021年11月6日,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指导站“泸法麒麟·法润乌蒙”在叙永县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此前,法院和妇联、关工委等机构虽有协作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也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的成立,把民政、关工委、学校、司法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可以在一个地点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首次聘请的12名公益家庭教育指导师分别是具有家事和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经验的法官、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的社工,以及民政、妇联和关工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法院和他们所属的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一旦需要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可以进行联动。

  

  房间中央摆放着3个沙发,绿植靠着暖黄色的墙面生长,通铺的木地板上孩子们聚在一起游戏。走进叙永县法院的“家庭教育指导站”,一股温馨与松弛感扑面而来。据陈靖介绍,指导站内设有温馨舒适的心理咨询室、功能齐全的家庭调解室及严肃庄重的法治课堂,还聘请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专家、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等,组建起强大的专家库,为每一个涉诉家庭提供精准的“一对一”专业指导。

  

  据了解,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设立以来,“民转刑”风险明显降低,成功化解了20余起具有“民转刑”倾向的涉未成年人民事纠纷。

  

  女性力量点亮“归途灯塔”

  

  当被问及对少审工作的看法时,陈靖回忆起一位老庭长的话:“我曾经是一名刑事法官,但当我直面少年犯空洞迷茫的眼神,听到孩子遭受侵害后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无法再坐视不管。”

  

  2015年,未成年犯小夏(化名)在狱中写信给少审庭,言辞恳切地请求:“请送我一本书吧,我想学习法律知识。”法官收到信后,立刻寄去法律书籍,并与小夏持续通信,不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4年后,小夏主动缴纳罚金,还在留言中写道:“法律不是束缚人的锁链,而是引领我走向新生的救赎绳索。”

  

  这封信被少审庭精心珍藏,成为激励大家坚守信念的“信念之书”——她们始终坚信,司法的力量能够穿透重重迷雾,为那些迷失方向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

  

  “我觉得,女性法官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特殊且必要要求。我们独有的母性特质,可以在审判工作中对涉诉未成年人凸显关爱。”陈靖说,泸州中院少审庭女性干警占比75%,女性细腻的工作作风有益于与未成年当事人进行沟通。

  

  “少审工作,始于办案却不止于办案。”这是少审庭全体法官妈妈的共识。面对受害者内心的创伤、家庭矛盾带来的沉重压力,她们始终秉持“关爱、救助、守护、培育”的原则,积极联合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凝聚起强大的保护合力。

  

  从全国首个家庭教育指导站的设立,到“法官妈妈”们无微不至的柔情守护,泸州中院少审庭用不断创新的实践与深沉炽热的情怀证明:法治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的惩罚,而是要让每一颗曾经蒙尘的童心,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份“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至高荣誉,无疑是对她们“以女性之光,护未来之光”伟大事业的最好褒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挑战不断涌现。少审庭已然将目光投向网络空间,计划进一步延伸未成年人保护的触角。下一步,她们将联合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全力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预防机制,坚决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致力于为“数字原住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陈靖 莫祥华 杨元禄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陈博 实习生 周彦希)



编辑:刘瑶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